EN
北大魏文胜团队研发全球首个环状RNA疫苗,可对抗多种新冠变异株,并提供新的加强针选择
发布时间:2022-04-11 来源 : MIT TR中文官网 点击量: 2552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新变种不断出现,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人们对更广谱而有效的疫苗也愈加渴求。

近日,北京大学魏文胜团队首次报道了环状 RNA 疫苗技术平台,以及据此开发的针对新冠病毒及其一系列变异株的环状 RNA,能够有力对抗德尔塔、奥密克戎等多种新型冠状病毒变种的环状 RNA 疫苗(circRNA-RBD),为控制新冠疫情提供了新的疫苗研发及接种策略。

相关论文以《抗 SARS-CoV-2 及其新变种的环状 RNA 疫苗》(Circular RNA Vaccines against SARS-CoV-2 and Emerging Variants)为题发表在 Cell 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担任通讯作者。

图 | 相关论文(来源:Cell


据了解,该团队基于此前提出的一项 RNA 编辑技术 LEAPER,在提高效率和增加安全性两方面作了进一步升级优化,升级版的 RNA 编辑技术 LEAPER 2.0 利用的正是环状 RNA 策略。受此工作启发,团队进一步研发了蛋白表达型环状 RNA,并做出了可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环状 RNA 疫苗。


研究发现,“该环状 RNA 疫苗可以在小鼠和恒河猴体内诱导产生高水平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以及特异性 T 细胞免疫反应,并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恒河猴肺部的病毒载量,显著缓解新冠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症状。”

此外,该团队还分别针对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种设计研发了 circRNA^RBD-Delta 和 circRNA^RBD-Omicron 两种环状 RNA 疫苗,并指出,circRNA^RBD-Delta 有望成为现有疫苗接种后的有效加强针选择。

研究人员称,“circRNA^RBD-Omicron 的保护范围狭窄,其诱导产生的抗体只能中和奥密克戎变种;而 circRNA^RBD-Delta 可以诱导产生广谱的中和抗体,可有效中和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多种新型冠状病毒变种。”


图 | 接种环状 RNA 疫苗在小鼠和恒河猴体内提供了显著性保护(来源:Cell


目前,该团队已经完成环状 RNA 疫苗工艺放大并开始其药物安全性研究,此前接种过环状 RNA 疫苗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并没有出现不良临床症状以及病症加重的情况。


魏文胜表示,抗疫的紧迫性和不断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是相关研究面临的巨大挑战。资源问题是另一个制约因素,不仅仅是资金投入大,攻毒实验过程需要在有资质的 P3 实验室内完成,动物实验模型也是紧张且稀缺的资源。他们最终能够坚持下来,跟政府的协助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另外,他指出,除新冠肺炎外,环状 RNA 技术还可用于癌症、感染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病等的预防或治疗。

事实上,环状 RNA 技术的应用场景与 mRNA 技术很相似,但两者的技术路线有所不同。一方面,环状 RNA 工艺相对简单,不需要像 mRNA 一样进行加帽、加尾和碱基修饰等;另一方面,环状 RNA 在细胞里面的表达持续时间较长,表达量也更高。

未来,该团队将不断优化技术路线以及递送系统,坚持做出保护力更强的环状 RNA 疫苗及治疗药物,以应对新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变种。而且,他们会在产业化方面做更多的推动工作。


图 | 魏文胜(来源:魏文胜实验室官网)


据了解,当前魏文胜团队已顺利将环状 RNA 技术产业化,其于 2021 年成立从事环状 RNA 疫苗及新一代疗法研发的圆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圆因生物”)。现在,圆因生物正在大规模招人中,还将迎来新一轮的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魏文胜团队成立的第二家公司,此前他们还成立以基因编辑技术成果转化为主的博雅辑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该团队表示,其将在 2022 年从技术和应用两个方向发力。一方面,他们将把公司场地、招聘及研发方面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并在不同方向的项目上进行实质性的成果推进,尤其是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的一些项目;另一方面,他们将继续推进实验室中的基因编辑以及环状 RNA 技术的相关项目,并尝试将这两种技术路线结合起来,做进一步的交叉研究。

关于如何平衡做科研与创业,魏文胜谈到,其初心是产学研的结合,偏技术类型的科研如果没有在市场上得到检验,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创业过程当中,他们会接触市场和需求端,这也对其做技术带来一定的指导。

不过,他表示,对他而言更大的成就感还是来自于科研上取得的一些成果,若能够进一步将成果转化落地,使其在市场上发挥作用,惠及更多患者,当然是更好的事情。

-End-


参考:

1.Wensheng Wei et al. Circular RNA Vaccines against SARS-CoV-2 and Emerging Variants. Cell(2022)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2.03.044


本文转自: https://www.mittrchina.com/news/detail/10421


返回列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